貴州電改細則引爆售電方市場
已瀏覽:次
電改十幾年,每挪動一步都萬分艱難,以至于一點風吹草動,都引來業界的關注。
7月27日,作為五大省級輸配電價改革試點之一的貴州省,率先出臺《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工作方案》。該工作方案提出單獨核定輸配電價,分步實現公益性以外的發售電價格由市場形成,妥善處理電價交叉補貼,穩步推進售電側改革,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售電業務。這是電改9號文發布以來,首個出臺的省級落實電力體制改革細則。
盡管這尚是一個方案,但其中所提到的售電側的放開立即引發了市場的熱烈關注。方案提出在輸配電價、電力市場建設、售電側改革和跨省跨區電力交易機制等方面作出改革,并落實到具體的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正是延續了電改9號文的思路。
落實電改9號文
電改9號文今年3月份出臺,標志著經過13年的博弈后,第二輪電改正式開始。
根據電改9號文,第二輪電改的核心在于“管住中間,放開兩端”。即改變電網的盈利方式,將從吃“差價”變成只收“過網費”;同時放開售電側,向社會資本開放售電,建立“多買多賣”的電力交易市場。雖然電改9號文明確了電改的方向,但具體的實施方案,包括五個配套實施意見和一個指導意見,遲遲沒有出爐。
“貴州《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工作方案》的出臺,整體而言是對電改9號文的落實,要形成電改9號文在貴州的實施細則。”中信建投證券認為,貴州工作方案中明確了電改9號文各條款實施細則的編制主體,也將是未來電改的實施和監管主體,主要包括省發改委、省能源局、國家能源局貴州監管辦、貴州電網公司、貴州電力交易中心等單位。
而國泰君安則樂觀地認為,全國電改重要配套文件即將出臺,發電企業將成電網之外最具競爭力的新售電主體。
此前,市場預期7月底前后出臺包括售電側改革、發用電計劃改革、電力交易機構改革、電力市場建設改革、推進分布式能源改革在內的全國性電改配套文件。
國泰君安認為,幾大配套文件相輔相成,圍繞著“管住中間,放開兩頭”,因而,電網企業是否參與售電側市場競爭以及電力交易機構能否獨立成為市場熱議的焦點。但無論如何,售電側放開,發電企業將成電網之外最具競爭力的新售電主體,因其掌握電源資產,且當前處于發電成本較低、報價競爭力較強的時期。國泰君安還提出,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是售電放開的前提,國內目前已有深圳、安徽、湖北、寧夏、云南、貴州等7個省區市已經或即將開展試點,這些地區內的龍頭電企也將受益,包括深圳能源、內蒙華電、皖能電力、湖北能源等。
在貴州率先宣布的售電側改革試點方案中明確提出,通過向社會資本開放售電業務,多途徑培育售電側市場競爭主體,并明確了先期選擇貴安新區、興義市作為省內售電側改革試點。中信建投證券分析,未來售電牌照會按照區域性發放。同時,考慮到省能源局作為起草售電側改革試點方案的牽頭單位,省能源局將很有可能成為售電牌照的發放主體。
蜂擁售電側
雖然電改具體實施方案仍猶抱琵琶半遮面,但其中所暴露的售電側商機已經引發了市場瘋狂的追逐。
售電公司正成為各路資本追逐的熱點。截至目前,廣州發展、粵電力A、內蒙華電、申能股份、桂東電力、廣州發展、科陸電子、比亞迪、孚日股份、四方股份等公司已發布成立售電公司的公告,相繼進入售電市場。國泰君安分析師認為,先行先試的公司將成為售電放開的收益標的。
Wind統計顯示,過去3個月,擬投資設立售電公司或參股設立售電公司的A股上市公司共計9家,占目前全國已成立的售電公司總數三分之一。
此外,中國神華和陽光電源等上市公司也表示,將探索成立電力銷售公司,通過互聯網平臺銷售電力產品,涉足售電側市場。
不過,雖然眾多上市公司紛紛設立售電公司,由于電改9號文最終實施方案尚未出臺以及售電牌照尚未發放,各家公司目前還處于售電業務的布局階段。
另據統計,在全國已成立的30余家售電公司中,由自然人控股的民營企業占比最大。但9號文已明確,電力改革中國有企業要“發揮主體作用”,“民營企業等待售電市場放開之后,能分得一杯羹,只要有牌照可以直接從發電公司買電,哪怕是再把電銷售給跟他們簽購電協議的用戶也有很大的盈利空間。”一位電力業內人士告訴記者。